朝鲜战争接近尾声时,毛主席曾幽默地说:“再送一个羊(杨)到朝鲜,美国佬就彻底认输了。” 这里的“杨”指的正是杨勇。
所谓的“三杨”,是指杨成武、杨得志和杨勇。早在中央红军长征时期,三位将军就已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,年仅二十岁左右的他们,便在红军中担任了中层指挥员,成为红军的中坚力量。在长征过程中,三人分别率领部队担任红军的先锋,勇往直前、视死如归,从未退缩过。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他们依旧战斗在最前线,毫不畏惧,即使已经晋升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。
毛主席对三人深感信任和器重,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期间,杨得志、杨成武都曾出任重要职务,屡屡立下赫赫战功。1953年4月,杨勇终于在毛主席的亲自指示下,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,前往朝鲜指挥作战。尽管双方谈判已经恢复,南朝鲜的李承晚政权仍在竭力阻挠,企图拖延停战的进程。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,杨勇立刻审时度势,提出要对李承晚集团进行强力反击,以确保谈判顺利进行。
展开剩余78%基于杨勇的建议,志愿军决定发动金城战役,重创南朝鲜军,迫使敌方彻底放弃战斗,保障停战谈判的顺利推进。7月13日晚上21时,杨勇指挥的兵团发起全面反击。战斗打响不久,杨育才副排长率领12人的侦察班,直接突入南朝鲜军的“白虎团”团部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支小分队仅用了14分钟,就几乎没有任何伤亡地歼灭了李承晚所引以为傲的“白虎团”。这个精锐部队曾装备了美式武器,团旗更是李承晚亲自授予。杨育才一行人不但将“白虎团”彻底摧毁,还将团旗扯下,绑在腰间,一边绑一边轻蔑地说:“这哪里是什么‘白虎团’,我看就是只纸老虎!”
“白虎团”被一支侦察班轻松击溃的消息迅速传开,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,打破了敌人曾经的嚣张气焰。如今,这面象征败北的“老虎旗”被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,见证了杨育才和他的侦察班的英勇与智慧。那时,杨勇仅40岁,他亲自指挥的金城战役也成为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,迫使李承晚集团放弃继续作战,最终同意停战。
1953年7月,《朝鲜停战协定》正式签订,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。两年后的1955年,杨勇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。三年后,他向中央提出了延迟撤军的请求,希望将最后一批志愿军撤离朝鲜的时间定在10月25日——这是志愿军出国作战的八周年纪念日。中央军委审议后,采纳了杨勇的建议,最终决定在10月25日让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回祖国怀抱。
回到祖国后,杨勇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司令员,继续推动军队训练和战斗力提升。1960年,他陪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参观天津的一座军营。在射击比赛中,蒙哥马利精准地击倒了钢板靶。杨勇接过枪后,连续击中九个钢板靶,令蒙哥马利惊叹:“看来和中国军队交战,将成为军事家的一条禁忌。”毛主席得知这一事后,特意对杨勇表示赞赏。
1972年,杨勇重新复职,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。当接到任命后,杨勇十分激动,急于赶往沈阳。然而,周总理劝他耐心等到八一招待会结束后再赴任。杨勇尊重周总理的建议,但在前往东北的途中,他意外看到了超过100辆红旗车停在机场两侧,这一幕深深感动了他。中央特别为他安排的盛大送行,既表达了对杨勇的敬意,也彰显了国家对他在特殊时期的重要信任。
当时,由于中苏关系紧张,中苏边境防务形势严峻,中央军委急需一位优秀的将领来加强边防。杨勇一到沈阳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,几天几夜不眠不休,彻底考察了东北边境的防卫状况,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随后,他不顾身体状况,带领队伍跋山涉水,加强边防防线,最终确保了东北边境的稳定。
不久后,杨勇被调往新疆工作。根据周总理的指示,他在新疆期间,积极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,为新疆的安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杨勇的一生,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革命事业,尽管对家人有诸多亏欠,但他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首位。
1982年,杨勇因病前往广东视察时,途经长沙,心中依旧挂念着回家乡一趟的愿望。然而,考虑到可能会给当地带来的麻烦,他最终决定放弃这个念头。晚年时,杨勇曾表示,自己希望能安享晚年,但年逾古稀的他依然毅然接受了国家的新任务,继续四处奔波,最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。
临终时,杨勇语气沉重地对家人说道:“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,党对我很好,我也无愧于党……我死后,你们要靠自己去生活,要努力为党工作,不要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……”1983年1月6日,杨勇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70岁。伟大的将军与伟大的一生就这样画上了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