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年前,网络上曾流传一道引发广泛讨论的“生死选择题”:如果你的妻子和母亲同时掉入河中,你会先救谁?这一命题让无数男士感到困惑,身陷亲情与爱情的两难抉择之中。其实,这个问题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。早在春秋时期,历史上就有人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——而这个答案,早在千百年前的郑庄公身上就已上演过。
郑庄公,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三任君主,是郑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君王之一。传说他出生时母亲遇到了难产,差点因此丧命。由于这段惨痛的经历,郑庄公的母亲——武姜,虽然把他带大,但心中对他一直存有怨恨,甚至有些许厌恶之情。没过多久,武姜又生下了一个儿子,且这次的生产过程非常顺利。武姜的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,她对郑庄公的敌意愈加深重,而对刚出生的次子——叔段,感情则愈加偏爱和宠溺。
展开剩余83%郑庄公与母亲之间的矛盾,成了他日后传奇故事的起点。尽管郑庄公是嫡长子,理应继承郑国的王位,但武姜始终不愿让这个事实成为现实。她多次在丈夫郑武公面前抹黑郑庄公,甚至劝说他将太子之位传给次子叔段。所幸郑武公明智且有远见,他始终坚持立长子的原则,坚定地拒绝了妻子的提议。
虽然母亲的刁难屡次让郑庄公倍感压迫,但他并未反抗,一直保持着冷静与宽容。然而,武姜并未因此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,不仅更加严苛地对待郑庄公,还暗中鼓动次子叔段发动叛乱,意图夺取王位。郑庄公的一位亲信大臣,祭仲,凭借敏锐的洞察力,早已察觉到叔段的叛乱迹象。由于叔段计划占领国都,并请求将其作为封地,这一举动显得极为不寻常。
当时的春秋诸侯国仍以“礼”为本,国都的城墙必须比其他城市更高、更厚,以便防守。祭仲通过这一细节,意识到叔段的企图,并劝告郑庄公做好准备。然而,郑庄公依旧不想伤母亲的心,直到叔段正式发动叛乱后,郑庄公才不得不与之对抗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最终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:郑武公坚持选择长子为太子,确实是一个明智的决定。叔段虽然掌握了天时地利,却依然被郑庄公战胜,显示出他能力的不足。不久,叛乱得以平定,国家恢复了平稳。
在这场战争中,祭仲为郑庄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,功不可没,郑庄公对他愈加倚重,任命他为朝中的重要职务,甚至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。就在这一年,齐国与北戎爆发战争,齐国请求郑国提供支援。郑庄公决定让太子忽带兵前去援助齐国,祭仲随行助阵。
郑国军队出奇制胜,北戎未能及时反应,齐国得以解围。齐僖公为表感谢,亲自接见了太子忽。齐僖公对这位年轻的太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提议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。虽然太子忽初时有些谦辞,但祭仲却建议他接受这一提议,理由是,太子忽的继位必然需要大国的支持,而齐国的支持显然至关重要。
然而,郑庄公并不一定赞同太子忽婚姻的安排,因为他有三个儿子,而每个儿子都有各自的潜力。尽管如此,祭仲的建议为太子忽铺好了路。然而,这一切的布局最终未能完全实现,因为郑庄公去世时,竟未能指定继承人。
郑庄公去世后,朝中权力迅速发生了变化,掌权的正是祭仲。祭仲很快便推举太子忽继位,成为郑国的国君——郑昭公。虽然郑昭公登基后,国家并未出现太大的问题,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愿意接受他的统治。郑庄公的爱妾雍氏来自宋国,她在宋国极具声望,深得宋庄公的宠爱。
当宋庄公得知雍氏的儿子公子突未能继位时,立刻展开了报复,派刺客抓走了祭仲,逼迫他改变立太子的决定。祭仲深知当时的局势,若不屈从,必定丧命,于是不得不迎合宋庄公的要求,改立公子突为国君——郑厉公。
然而,郑厉公内心深处仍然不安,他担心祭仲会因此心生不满,可能会对他进行反叛。就在这时,祭仲的女婿——雍纠,暗中对祭仲怀有敌意。雍纠的岳父祭仲在朝中的权势使他得到了很多好处,但也因此树敌。雍纠与郑厉公结盟,策划暗杀祭仲。此计划被雍纠的妻子——祭仲的女儿得知,她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。
她知道,如果将这件事告诉父亲,雍纠将不得善终;如果她选择沉默,父亲将陷入危险。最终,她选择了向母亲求助,母亲的回答让她坚信应该报警。她的母亲告诉她:“丈夫可换,父亲只有一个。”这番话让雍姬深受触动,并最终将雍纠的阴谋告诉了父亲祭仲。祭仲当机立断,迅速采取行动,成功挫败了这次暗杀阴谋。
这一事件之后,郑厉公感到极大的羞辱,不仅被迫逃亡,还在离开之前讽刺了自己的同盟——雍纠,讥笑他竟然让这等大事败露给一个女人。后人从这段故事中总结出了“人尽可夫”这一成语,虽然如今这个词多带有贬义,但最初,它是用来形容孝顺子女的一种褒义说法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