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本文之前,请点击上方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样您就能继续获得类似文章的更新,并与我们一起讨论和分享。感谢您的支持,这将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来源。
文| 崔心航
编辑| t
“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”——这句话来自战国时期秦国重臣范雎的故事,讲述了他在权力巅峰时能及时知进退,最终选择退隐,得以善终。范雎作为秦国的重要人物,曾经如日中天,但他却能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放下荣华富贵,最终选择隐居在民间。
展开剩余81%在秦国的李斯曾高度评价范雎,称其为:“昭王得范雎,强公室,杜私门,蚕食诸侯,使成帝业。”范雎的一生虽有争议,但也并非如一些历史记载中所说的那样,是一个典型的“小人”。
范雎睚眦必报的性格,早在他年轻时的经历中便可见一斑。范雎原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客,但因须贾的陷害,他被诬陷为与齐国勾结,出卖魏国的利益,致使他遭到魏国相国魏齐的迫害,差点命丧黄泉。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,范雎逃至秦国,在秦国使者王稽的带领下,来到秦国投靠。
抵达秦国后,范雎审时度势,成功帮助秦昭王除去了当时贪污腐化的秦相穰侯魏冉,提出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——“远交近攻”。此后,范雎凭借智慧和勇气,逐步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,并最终被任命为秦相。
当时,正是秦国强盛、魏国疲弱之时,范雎的老仇人须贾正作为魏国使者来到秦国谈判,范雎心中暗喜,认为这是天赐良机。他决定亲自复仇。范雎伪装成乞丐,想在须贾羞辱他时揭示身份,并以“侮辱秦相”的名义将其处死。然而,出乎范雎预料的是,须贾并没有恶意对待他,反而热情款待。范雎感念旧情,决定放过须贾一命。
但范雎心中的仇恨并未平息。随后的宴会上,他利用自己作为秦相的身份,强迫须贾在其他诸侯使者面前吃牲口饲料,让其颜面尽失。复仇之火并未因此熄灭,范雎还故意答应魏国的求和请求,但条件却是必须先拿到魏齐的首级。在秦昭王的支持下,他成功地将魏齐除去,报了血仇。
公元前260年,长平之战爆发。范雎利用离间计,让赵国内部出现矛盾,导致赵国的大将廉颇被替换成了赵括。最终,赵国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,仅有240名老弱得以放回。战后,赵国的灭亡已成定局,尽管毛遂自荐和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流传百世,但赵国已无力回天。而此时,范雎与白起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也渐渐浮出水面,这也是范雎谋害白起的重要动机。
白起原本提出分三路攻赵的计划,而范雎则认为秦国粮食运输线过长,财政压力巨大,认为秦国应当与赵国讲和。最终,秦昭襄王被六座城池的利益诱惑,决定退兵。但赵国孝成王却背信弃义,拒绝履约,还用这六座城贿赂齐王,联合其他诸侯抗秦。秦昭襄王因此派王陵进攻赵国,但长时间未能攻下邯郸。
秦昭襄王最终派白起代替王陵进行进攻,然而白起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命令,并警告秦昭襄王,如果山东六国联合,秦国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。尽管如此,秦昭襄王依然决定继续围攻邯郸,最终导致了秦军的惨败。白起在此时犯下了最大的错误——他没有为自己的错误做出补救,而是对秦王说风凉话,导致秦昭襄王大怒,将他贬为士卒,并最终赐死了这位“杀神”。
此时,范雎正好发现白起的功劳逐渐超越自己,心中愈加不安。他巧妙地建议将白起贬为士卒,并最终以白起病重的理由,让他被赐死。白起一代战神,竟落得如此结局。
在邯郸之战时,秦昭襄王任用了范雎推荐的朋友郑安平,但郑安平未战先降,带领两万秦军投降赵国。根据秦国律法,范雎作为推荐者,本应受到三族之诛,但秦昭襄王因范雎对秦国的贡献,选择宽恕了他。然而,灾难并未因此而止息。
范雎的另一位朋友,王嵇,也在担任河东郡守时因“私通外国”而遭到秦国处罚,被处死。每天生活在恐惧中的范雎,听到燕国人蔡泽的“日中则移,月满则亏”之言,突然领悟到,像商鞅、吴起等一流权臣,正是因为在权力面前迷失自己,最终丧命。范雎也深感自己身处险境,决定在公元前255年辞去相职,将自己所知的权力交给蔡泽,选择隐退于江湖,退出了政治舞台。
范雎这一生的故事,并非如某些史书记载的那样简单地被称为“小人”。他既有宽宏大量的一面,也有狭隘报复的一面。他因恩怨而施展心计,也因恩情而报恩。在辞去秦相职务时,他依然没有忘记举荐蔡泽继任,感谢他在困境中帮助自己做出明智决定,从而使自己能够抽身。范雎的一生,正是恩怨分明的体现。
长平之战的战略决策,现在已难以判断谁对谁错,但不可否认的是,范雎对秦国的贡献仍然不可忽视。最终,秦国在范雎的帮助下,逐步走向强盛,最终在秦始皇嬴政的领导下统一了六国。正如秦昭襄王所言:“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,齐桓公得管夷吾为仲父,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华丰金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